当前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培训机构管理系统>产品动态>监管与赋能——两会后“在线教育”如何发展

监管与赋能——两会后“在线教育”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12 点击数:4445

儿童使用手机“13689”现象严重、教育APP推送色情暴力广告、在线教育机构贩卖“升学焦虑”、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高校共享线上优质课程……

今年的全国两会,在线教育成为一大热点。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践。

据中国社科院调查,2020年我国儿童触网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儿童占比达78%;手机已成为儿童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占比高达93.9%。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本次两会,在线教育是诸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是在线教育中出现各种乱象不断,另一面是老百姓对更加高效、更高质量的在线教育需求不断增加。

“十四五”期间,在线教育应怎样监管?该如何发展?此次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就此提出提案建议。


为未成年人撑开保护伞,在线教育亟须立法监管

“前段时间,我女儿让我下载一个教育APP。只需扫一扫问题,答案和解题过程就出现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对家长的调研中听到的一个小故事,“她只是用这个APP完成了作业,照搬了过程和答案,一直没有搞懂解题思路。”调研得越深入,刘希娅越焦心。

现实中,在线教育各种问题频现,一方面,一些教育类APP与在线学习平台缺乏教育专业性,还有部分教育APP与在线学习平台推送色情、暴力广告甚至挑战制度红线,形成产品与培训机构、媒体、学校、教师的经济利益链条。一些在线教育培训机构打着教育旗号谋取利益,技术故障、质量不高、卷款跑路等问题频频爆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因“加重中小学生负担”“贩卖升学焦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而另一方面,使用电子产品的低龄化、重度化、泛滥化日益严重。“13689”现象严重,即幼儿的近视率达到10%,小学生近视率达到30%,初中生近视率达到60%,高中生近视率达到80%,大学生近视率达到90%,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从立法角度切实规范少年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为此,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与审批管理,建立在线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加强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刘希娅提出建议:要完善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媒体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习类产品广告的专项督导,针对学校、教师有偿推广在线学习产品的情况,要从严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吴明兰,建议强制规范电子产品生产商采取技术手段或专门生产儿童电子产品,控制少年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要像管烟控酒那样严格电子产品对少年儿童的销售限制。

事实上,针对这些乱象,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2021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就明确:治理的重点是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错误言论、师德失范、虚假广告等行为。

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要求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进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因此,一些代表委员更进一步提出要有国家标准,要建立相关的法制法规,从源头上建立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标准,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使用保护。

据2020年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

未成年人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但也是最容易成为网络安全问题受害者。因信息分级及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儿童在互联网中极易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适宜内容。

谁来保护被互联网包围的未成年人?

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陆续建立相关法案。美国十分注重青少年网络立法,前后出台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等五部相关法律。针对网站收集儿童信息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和规范,规定要求屏蔽含有淫秽、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也先后通过了《反对因特网儿童色情法》《青少年网络环境整备法》等法案,旨在防止青少年受到色情信息侵害,对网络运营商、监护人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建立未成年人专用智能终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使用规范,全面加强儿童游戏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加强儿童游戏产品的准入监管,实施儿童游戏产品分级管理制度,调整降低儿童游戏时长,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每月游戏消费金额,调整儿童网络游戏预警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关注到网络弹窗的不良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他建议建立健全网络责任主体进入及审查制度,确保相关责任主体在投放内容、投放方式、投放频次等方面符合相关规定。网络弹窗广告和游戏出现的平台应当承担第一责任。

保护未成年人,一方面要立法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影响,为未成年人撑开保护伞;另一方面要进行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胡卫建议,研发网络安全通识读本,并整合进现有课程框架,切实增强未成年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建议,加快建立统一标准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将网络安全教育全面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网络安全教育。


在线教育技术正面赋能,推动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对于在线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监管是必然,但也不能进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管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更长远、更良性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利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各方面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在线教育为国家教育事业正面赋能的巨大力量,不能被忽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建议由发改委牵头制定在线教育专项产业规划,明确其属于教育新业态,支持在线教育机构组建行业协会组织,引导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教育领域焦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设计与服务,参与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建议,将人工智能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针对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核心问题,组建国家级创新基地组织攻关研究。鼓励并引导国内一线企业深度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推动将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创造技术及时转化为在线教学新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则强调要促进智能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对师范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推行电子与纸质互补的教育实习档案袋制度,要求提升师范生应用甚至开发智能系统的能力水平。

当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全国范围内尚未有效形成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大规模共享与学分互认,线上课程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是5000余门一流金课、精品课、共享资源课等优质资源,不能束之高阁。”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马瑞燕,“建议由教育部牵头,整合高校现有20多个线上平台的3万余门课程,搭建统一便捷的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大平台。”建议对国外高价优质课程由国家出资补贴,对线上优秀教师在晋升、考评方面予以适当激励,建立学生线上课程学习成果认定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也建议实现高校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高水平大学和西部高校的结对帮扶中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课程。

针对中文国际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提出建议,全面推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使用,建设体系化的优质中文数字教育资源库,打造中文在线教育品牌。

很显然,关于在线教育,代表委员们既强调应加强对在线教育乱象立法监管,也建议抓住人工智能机遇促进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可以确定的是,在线教育将步入一个整改期,不可能再一直“野蛮生长”。毕竟,有了确定的规范规则,真正想做好在线教育、做好教育的人,才能得到保护。

为在线教育立法监管,让在线教育正面赋能,参与教育领域焦点、难点问题,更好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在线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韧)

作者:李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