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培训学校管理系统>培训机构管理系统>产品动态>31.3%,传递了什么信号

31.3%,传递了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21-05-04 点击数:17325

教育装备展上,体育艺术教育类展品大幅增加——

31.3%,传递了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21-05-03 作者:本报记者 黄璐璐 王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W020210502647164490225_副本.jpg

展会现场。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学习书法!”在近日举行的第79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现场,智慧书法教室和智慧粉笔教室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

记者在此次展会上观察到,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智能产品展位观众爆满,咨询不断。数据显示,本届展会共有676件艺术教育类产品和1464件体育类产品展出,比上届增加31.3%,而在大会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发布会上,共发布9项产品,6项属于“音体美劳”智能教育装备范畴。

“音体美劳”教育智能装备,为何会集中涌现出这么多新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新技术赋能“音体美劳”课堂

“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

一些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新技术已在“音体美劳”课堂开始了规模化探索,逐渐有了大作为。

“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3D娃娃形象,能通过AR技术与3D娃娃实景互动合影。”华创小当家的技术总监于飞向记者介绍,“这节服饰艺术主题劳动实践课,融合了艺术、历史学科知识和劳动实践,也融合了AR和3D技术。”

过去,小学的艺术类课程长期依靠PPT和教师讲解,学科内容单一,缺乏立体感、情景感。现在,课堂教学实现技术融合创新后,不仅能把枯燥的学科知识点通过互动展示讲清楚,学生还能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实践所学知识,在虚拟环境下感受自己的成果,学习兴趣越发高涨。

在江苏省南通市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科科长陈正石看来,AR互动技术是很好的教学帮手,使学校的艺术课摆脱了专业化教学的束缚。虚拟软件加动画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完成学习,缓解了很多学校艺术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支撑音体美课程开足开好、提高学生认知和动手能力的教育装备发展驶入快车道。

对于这一变化,陈正石说:“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两个文件,‘十四五’规划又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落实‘五育并举’,这些给教育装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成为了教育装备创新的重要方向。”

AI特色劳动课助力“大改革”

直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团队研发了集劳动教育、生物学、材料学、人文历史、数学、艺术创作等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蚕丝之国的神奇冒险”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在此次展会现场,西南大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教师陈玉琳介绍,通过高科技设备观察记录蚕的生命活动,能让学生自然直接地感受生命科学。

陈玉琳告诉记者,特色劳动课程自去年12月正式在学校推广,至今已有100多所中小学引入这一课程,而这正是“大改革”的直接体现。

大改革,即教育评价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坚决扭转和克服“五唯”顽瘴痼疾。

抓住教育评价,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具体到“音体美劳”教育智能装备,则是要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艺术类和体育类教育智能装备产品比上届展会增加31.3%,足可见研发机构在“音体美劳”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上花了大力气。

“学校也要转变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认为,科技走进课堂,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实践,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用新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音体美劳”课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模拟技术在“音体美劳”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音体美劳”课程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现在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喜欢多任务并行、视觉化表达、多元交互、快速处理、随机性思维。”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告诉记者,在学校的教学中,新技术给了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不过他也给予忠告:“学校不能简单追求高大上科技进课堂,更需要关注的是技术与‘音体美劳’教育教学融合的场景实用性,即技术应该在哪个环节发力,以保证育人的实质性效果。”

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成为下一步深化课堂改革的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技术与‘音体美劳’教育的融合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不可或缺,需要使其具备应用AI技术改进‘音体美劳’课程的能力。”杨现民还提到,针对新技术与“音体美劳”教育深度融合的难点问题,需要企业、高校联合开展研究攻关。

曹培杰从近年来对新技术与教学改革融合的研究,建议理性认识、合理利用新技术,优化“音体美劳”教育教学策略,同时结合时代趋势,拓展“音体美劳”的内涵,让信息技术与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彰显“音体美劳”教育的时代特色。

作者:本报记者 黄璐璐 王强